BOB植物文化對大多數國人來說,恐怕還是個新名詞。之所以提出植物文化,源于長期困擾馮廣平的一個問題:傳統植物分類學走到一定高度之后,如何讓大眾所接受?“學問一旦束之高閣就會被人們遺忘,我們應該把它翻譯成現代人能以科學態度認知并喜聞樂見的東西?!?/p>
園林專業出身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宣傳部副部長包琰是研究成員之一,她對建立植物文化這一新學科有自己的體悟:“傳統的植物分類特別明晰,但各個門類之間是不相關聯的。我們在研究植物時發現,應該關注的不僅是‘門、BOB綱、目、科、屬、種’,還應重視其背后衍生出來的文化歷史內涵、生態觀賞趣味和食用、藥用價值等?!?/p>
比如,上溯1萬年前,生活在中國北方的祖先就把一種狗尾草馴化為小米。此后直至漢朝,小米一直作為主糧,不僅對中國的社會結構起了巨大的支撐作用,還成為重要的文化基準:我們國家度量衡中的基本單位“寸”、音樂的基本單位“黃鐘”,就是根據小米來確定的。
比如,植被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BOB一個園子里種什么樹、怎么種、種在哪里,都體現出造園者的內心情感和文化底蘊。同樣是柏樹,圓柏要栽在紫禁城中,BOB側柏則栽于太廟內,而這樣的規制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令人遺憾的是,對于我國數千年文明發展中形成的植物文化,不僅普通公眾知之不多,就是在學術界,也缺乏系統的挖掘、整理。
與其望洋興嘆,不如退而結網。馮廣平、包琰等有心人士關于“植物文化研究”的倡議,得到中科院植物所李承森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趙志軍研究員、河北師范大學趙建成教授、河南師范大學盧龍斗教授等專家學者的支持。
“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人和植物之間呈現選擇與被選擇的關系?!瘪T廣平說,植物是整個地球生命圈層的基礎,BOB人類是生命圈層的一部分,人類因為自身需要而選擇有限的植物種類并與其協同演化,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拔覀兯角蟮?,就是要弄清人類為什么要選擇特定的植物種類,以及圍繞這些植物種類都有哪些物質的、精神的成果?!?/p>
基于這一理念,經過深入探討,研究團隊決定從植物命名、食用選擇、藥用選擇、木材選擇、閱賞選擇、崇拜選擇和生態選擇等七個方面,BOB開展植物文化研究。